《战后英国史:变迁与多样性》[英]阿德里安·宾厄姆 著,王聪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4月看世界·区域国别史经典丛书
《战后英国史:变迁与多样性》分六章呈现了战后英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刻变迁,剖析历史经验如何塑造今日英国,揭示一个老牌强国在全球秩序变化中的挣扎与重塑。
○第一章聚焦战后英国角色定位的转变,展现其在外交、军事、经济等领域的调整与挑战;
○第二章梳理战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揭示其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与政策转向;
○第三章围绕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困境展开,展现福利制度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第四章聚焦战后联合王国内部的分裂压力,探讨地域不平衡、民族主义运动等如何重塑英国国家的统一格局;
○第五章分析三大社会运动(女权、反种族主义、环保)如何推动英国社会观念与制度变革,展现民众力量的深远影响;
○第六章分析英国个人主义的兴起,探讨世俗化、消费主义、媒体等如何改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本书通过探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阐述了1945年以来的英国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英国无需对未来感到焦虑,因为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该国都是领先全球的国家:它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创始成员国。1952年,英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英国的经济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六,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成为领先全球的金融中心,(昔日)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使其与全球各地紧密相连,并坐拥全球范围内的利益。此外,英国还是世界主流语言——英语的发祥地。英国拥有稳定的政治体制,以尊重个体权利而著称于世。世界最负盛名的大学和最为先进的科技部门同样位于英国。不仅如此,英国的流行文化(如披头士乐队[Beatles]、滚石乐队[Rolling Stones]、詹姆斯·邦德[JamesBond]和哈利·波特[Harry Potter])还远播海外,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大批消费群体。最后,足球俱乐部拥有的球迷数量也远远多于其他国家。
然而,英国的过去实在过于辉煌,以致沉湎于过去的英国人对未来抱有过高的期望。可是,当今的优势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未来的期望。所以说,自1945年以来,英国始终被一种衰落感所困扰。回望19世纪,英国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并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大英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彼时的全球霸主地位,赋予英国政治体制(特别是议会制度与体制,其历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神圣的光环。在那个种族思想盛行的年代,许多人将军事胜利与经济繁荣视为英国公民高人一等(尤其同殖民地人民相比)的具象表现。还有人认为,新教弘扬真善美,信奉新教的英国因此获得神圣的恩典,有神明相助。所以,到了20世纪,纵使经济形势愈发紧张,国际斗争日趋激烈,英国依然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用事实强化了“例外主义”(exceptionalism)的叙事论调,同时进一步证明了民主制度的合理性。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于1940至1945年间担任英国首相)就是这样一个沉浸在英国过去辉煌中的人,甚至畅想着在辉煌战果的基础上开启新的篇章。事实也的确如此,战时的英国如日中天,正处在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从1945年开始,特别是在1956年以后,英国越来越难以维持优胜者的姿态与论调。面对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英国在履行帝国承诺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本书第一章将会提到,1956年,英国干预“苏伊士运河危机”失败,充分暴露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战后的英国很难再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独立的一极。虽然麦克米伦振振有词地告诉选民“生活会更好”,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托马斯对经济停滞的担忧绝非毫无依据。当时,英国的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落后于同时期主要竞争对手,支撑起维多利亚时代繁荣的工业正在走下坡路。与此同时,英国境内印第安商社群与亚裔社群的迅猛扩张,使得这个拥有种族优越感的老牌殖民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截至20世纪70年代初,大多数原本隶属大英帝国殖民体系的国家赢得了独立,英国由此落得了“欧洲病夫”的称号。因此,如何重现帝国昔日辉煌,成为众多政治辩论的焦点。在争论的同时,人们也在思考,英国需要将过去的哪些要素带入未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众多解决方案,如加入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改革国家体制和重塑英国经济。有趣的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休·托马斯(此时已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史学家)将主张温和改良的保守党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奉为重振英国未来的最大希望。此番言论获得了英国皇室的嘉许,托马斯本人被册封为斯温纳顿的托马斯勋爵(LordThomas of Swynnerton),正式成为自己曾极力想要摧毁的“建制派”的一员。个体的经历、社会的愿景,是这些广泛而深入的辩论中经常出现的话题。三十年后,历史性的一幕再次上演:另一位接受过精英教育的作家兼政治家效仿丘吉尔与撒切尔夫人,通过许诺将“脱欧”作为重振英国未来的手段,成功登上首相宝座。
所有国家都会遭遇今昔反差带来的压力,但英国感受到的压力尤为明显,因为这个国家曾经牢牢掌握着全球霸权,而这种霸权在战后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瓦解。历经数世纪积淀而形成的帝国,竟在短短25年的时间里土崩瓦解,一个多世纪以来为经济提供动力的工业也在战后急剧衰落。另外,英国政治具有强烈的延续性,同样成了迟滞英国发展的历史包袱。与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不同,英国在近代没有经历过重大的社会动荡:没有革命,没有立宪改革,没有外敌入侵,没有引发改朝换代的重大军事失利,没有明显的政治局势变化,就连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均势也没有被彻底打破。英国仅在17世纪中期经历了一场内战,但1688至1689年爆发的“光荣革命”很快确立了“议会高于国王”的原则。此后,英国的政治体制就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不过,爱尔兰是英国政局中一个明显的例外,在历史上经历了政治暴力、内战和分裂。但这部分内客在英国国家历史叙事中通常会被边缘化,同时也是人们只将不列颠岛而非联合王国纳入想象共同体的最主要原因。换一种角度看,我们可以将造成此现象的原因解释为,新教庇佑下的不列颠主岛,并没有像爱尔兰海(Irish Sea)对岸的天主教小岛那样,被教派对立局势和社会问题所困扰。
因为没有经历过重大社会动荡的冲击,英国过去的许多体制、习俗与象征依旧保持着老样子,在现代社会里显得与众不同,其中格外显眼的不仅有君主制、英国王室、枢密院,还有议会与法庭采用的古老仪式,以及传统的“简单多数票制”,就连中央政府和军队的运转也披着一层古老而神秘的外衣。在英国历史的拥护者看来,正是这种稳定政治体系所积累的智慧造就了英国的辉煌;英国治理结构表现出的适应性、中庸性和实用主义,帮助英国避开了困扰诸多欧洲邻国的危机和极端主义。然而,随着1945年后英国国内环境发生变化,托马斯等批评家将上述历史遗产斥为落后和未能与现代性接轨的标志。在这些观察家看来,当下英国需要的是独立成文的宪法典、结构合理的权力划分和代表性更为广泛的议会制度,同时还应当立即停止对过时君主制的吹捧。总而言之,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斗争贯穿了英国政治的核心。
《战后英国史:变迁与多样性》[英]阿德里安·宾厄姆 著王聪 译定价:49.00元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4月ISBN:13看世界·区域国别史经典丛书
历经数个世纪,英国一直屹立于全球历史的舞台中心,无论是作为征服者、国际贸易的推动者,还是现代化的典范。它曾是全球首个工业强国,掌控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并孕育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议会民主制度。然而,自1945年起,英国遭遇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如大国地位的逐渐削弱、殖民地领土的丧失、主要产业的衰退,以及日益加剧的内部压力,这些挑战均有可能瓦解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之间的联盟。
本书回顾了二战后英国历史的主要脉络,深入剖析了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如何塑造今日的英国。如今,英国已成为一个更加多元、多样化的社会,然而它仍在努力适应在全球舞台上角色定位的转变,并在未来的愿景上缺乏共识。
阿德里安·宾厄姆(Adrian Bingham),谢菲尔德大学英国现代史专业教授,兼任《性别与历史》(Gender and History)杂志的联合编辑以及《历史与政策》(History & Policy)杂志的高级助理。主要研究方向是20世纪英国政治、社会及文化史。
全方位展现二战后英国的变迁之路:适应新兴秩序完成角色转变的艰难险阻、经济政策从国家干预到市场化改革的跌宕起伏、福利国家建设与经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联合王国内部的分裂隐忧、社会运动的风起云涌、多样化社会背景下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转变,都一一在书中呈现。
过去的荣耀与包袱,如何左右今天的选择?本书展现英国守旧与变革、传统与现代的长期较量,剖析历史经验如何塑造当下英国,又如何影响未来走向。书中讲述英国在守旧与创新之间的反复权衡,展现其在帝国余晖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挣扎与重构。
当“日不落帝国”的荣光褪去,英国如何在大国陨落与身份撕裂中寻找新坐标?在从全球帝国到欧洲国家的转型过程中,英国始终面临帝国情结与现实压力的激烈博弈。本书是一面折射老牌强国转型阵痛的棱镜,为现代国家应对身份危机与全球挑战提供了深刻启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现实,了解世界各个区域、各个国家的历史与现状显得尤为重要。东方出版中心精心策划并推出了“看世界·区域国别史经典丛书”。丛书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应“一带一路”工程,通过引进海外著名历史学家和权威出版机构推出的区域史和国别史的新作和佳作,帮助我国读者了解当今世界各区域和各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理解多元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多极化世界的历史背景,展现多元文明的风采。这套丛书的目标是成为读者书架上的一带一路,行囊里的世界历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kai云体育APP官方下载入口 - 畅享体育直播与深度资讯 » 10个网球饮食原则乌公布2024年战报练网球腘窝长大囊肿平阳县公共自行车新闻稿